在古代中国,大多数女孩十三四岁就准备披上嫁衣,走入婚姻的围城。别说是现代家长,哪怕是咱们的祖先里,也有人对此心有疑问:这么小的年纪就被“推上”大人世界,这到底是家长的慈爱还是社会的无情?十几岁本该梳着小辫子、追着蝴蝶跑,为什么却要扛起一个家庭的柴米油盐?是传统的束缚,还是现实的逼迫?今天,我们就来扒一扒:古代女子早婚早育的背后,到底藏着什么无奈和玄机。
一边是老一辈正襟危坐地说“祖宗就是这样定的”,一边是今人瞪大眼睛喊“不能理解”。难道古人的世界真是“娃娃刚及笄,立马送进洞房”?别急,这还真不是个别现象。从皇帝家的金枝玉叶,到普通老百姓家的闺女,全都像流水线上的产品,年纪一凑齐就“下线”组装家庭。惊讶吧?你以为只有咱们邻居家催婚,其实在古代,十三十四岁不嫁人反倒成了“大龄剩女”,一时间,无数少女成了“市场上的紧俏货”。可为什么会这样?这里面的故事,比宫廷剧还要复杂多变。
说到皇室,咱们得举几个最出名的例子。汉惠帝的皇后张嫣,11岁就进了皇宫,还没从童年游戏里退场就被“封为国母”;唐太宗的老婆长孙皇后13岁成婚,宋仁宗的妻子郭皇后才12岁;到了明清,胡善祥、孝诚仁皇后,14岁穿上凤冠霞帔。这么一看,皇家的规矩比百姓还要紧。既然“典范”立得这么早,民间自然争相效仿,还催生了“未婚就是耻辱”的风气。
其实,这事不只是风气那么简单。儒家巨擘孔子说“女子十五许嫁”,墨子韩非也跟着摇旗呐喊——别看这些先贤们天天讲“仁爱”,他们对早婚倒是没什么异议。甚至到了明清,两朝法律还写得明明白白:男子十六、女子十四就能合法成家。你要是敢晚婚,不光吃不着婚宴,说不定还得交罚款——在汉朝,超过15岁还不嫁,直接罚五倍税。真是“有人逼着你成长,能赖也赖不掉”。
但说到头,制度能一锤定音,道理总得让普通人信服。从平头百姓的视角看,催着自家女儿早早出嫁,其实是“有苦说不出”。生活在古代,每天都活得像打仗,不是战乱就是天灾。像春秋战国那会儿,打仗好比下大雨,四处死人,人口直线下滑。白起坑杀40万、战国时期人口减了260万,哪一个数字不让人发憷?天灾一来更别说,风一吹、旱一闹,老百姓活着都费劲。所以朝廷一看不妙,马上下令早婚多育,不然地里没人种,兵营没人当兵,王朝还怎么撑?
乍看之下,似乎把女儿早嫁成了国家兴亡的“大义”,大家都认命人生苦短,多娶多生才是保家法宝。可表面上的热闹,背后却埋着一堆无声的眼泪。别说“女儿又不是东西”,就连大户人家都愁:养个女儿一年又一年,彩礼和嫁妆涨得比今年的鸡蛋价还快。再说了,嫁出去的姑娘其实是“再见之后天各一方”,很多人在娘家也就“过期作废”。有些地方还凑热闹,如果女孩十八九还没嫁出去,大伙见面都能说一句:“这家姑娘咋还在家?怕不是有啥毛病吧?”谁愿意被人戳脊梁骨呢?
可现实还远不止这些苦。最要命的是,那时候人的寿命短得惊人,不是中年,而是真正的“短命”。夏商周时,人均18岁,汉朝也不过22岁,唐朝连30都没摸到边。生个孩子可能已经是人生的极限,再不抓紧,连“亲手递传家宝”都赶不上。别看电视剧里,皇帝一屋十几二十个妃子生孩子,那是少数。普通人家,能活下来的孩子,还得和疾病抢时间。天花、麻疹、百日咳,随时能带走半个村的小孩。康熙能坐稳龙椅,就是因为得过天花成了“免疫劳模”,没被淘汰出局。高达五成的夭折率,古人只能靠“量变产生质变”涨存货,早结婚,多生几个来保底。
但也有反对的。受了点开明风气的学者,偶尔会叹口气:女人也是人,不是生育机器。可惜声音太小,像蚊子叫,不到现代,谁都听不见。即便到了清末民初,女子教育兴起,才开始有人反思早婚害处,但那时候的车轮已经滚了好几千年。
就在大家都以为“孩子早点结婚生娃没毛病”时,社会悄然发生了一场大反转。其实很多家庭并不是“主动”送女儿出门,而是被穷日子、被苛法、被流言蜚语活活逼出来的。尤其在经济困难时期,家里要是多出一张嘴,仿佛往破锅里加大石头。女儿早嫁出去,不仅省下几年伙食,每每还能换个彩礼回来补补家用。表面看像是在“传宗接代”,实际上是逼出来的“卸包袱”。
而且古人还格外看重“家族香火”。不仅要多生孩子,还要“早早打脸现代人”。老祖宗们怕自己活着等不到孙子,孙子等不到重孙,只能提前动手“赶进度”。于是,许多家庭生怕一耽搁,全家“绝户”,成了村里的笑柄。
再加上法律明文规定的最低结婚年龄成了达标线,哪个孩子没到点被催的压力小?大家都活在一根紧绷的弦上,不催不行,谁都不敢落后。原来古人的“早婚”不是传统的传承,更多是现实的逼仄,是社会整体“缺安全感”使然。
表面上看,随着社会进步和医学发展,这类早婚现象已经消声匿迹。实际上,还有看不见的危机在地底下酝酿。落后的观念如同老树盘根,在一些偏远地区还是有人为所谓“家族荣耀”推波助澜。现代社会虽然已经普及了“女权”“自由恋爱”,可有的时候,过年回家,家里的催婚电话一拨就是一整天,亲戚们的话题也没什么新意:谁家姑娘还没对象?谁家小伙还没结婚?社交媒体一到春节,催婚段子就登上热搜。可见,这根看不见的“无形枷锁”依然没完全断掉,只是换了个说法。
再说,社会节奏变快,经济压力一点没小。现代人还得承受房贷、工作压力、教育焦虑。早婚的经济动因虽然弱化了,但现代相亲市场的“竞赛”把未婚人群摆上了“待售货架”一样,舆论压力一点都不小。有人认为,晚婚是自由选择,有人则觉得“不结婚、不生娃就是不孝”。新旧观念冲撞得劈啪作响,和解变得更遥远。
最尴尬的是,很多观念上的障碍并不因为物质条件改善而彻底消失。越是在变化的时代,有些人越想用“传统”来为焦虑找安慰,从而不断制造新的压力循环。谁又能说,历史的重压,不会化身成新形式压在下一个无辜者身上呢?
说到底,古人早婚到底是不是好事?费了半天劲摆那么多“理由”,难不成真得给早婚早育点个赞?要不是古代那些“以生为本”的观念,哪至于让那么多女孩小小年纪抱娃做饭、被生活揉搓成人?真要照“传统”说法,女孩儿最好一生下来就许配好了,一路直奔婚姻,岂不是效率更高?可笑在现代号称男女平等、童年自由,观念的大旗一挥,倒成了“过期食品”任人搓圆捏扁。其实人生一场,谁不是辛酸里过来的?光给传统找理由,岂不是睁眼说瞎话?想想那些被早婚耽误的成长,倒不如多一点理解、多一点共情,给每个女孩选择的权利。
你怎么看“古代女子被早婚”的这档子事?有人说那是顺应天命,是人类发展的必然;也有人说是封建陋习,是对女性巨大的不公。假如你生活在那个年代,会是主动追守“家族荣耀”的一方,还是拼死反抗,不愿屈从命运?到底该怪命运不开眼,还是社会太冷血?欢迎在评论区大胆开怼:你觉得早婚是传统文化的瑰宝,还是历史的遗憾?
华亿配资-股民配资炒股-股票正规的杠杆平台-正规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